古代文人引用他人诗句自喻这是很正常的事情,按理说铁保拿来书写其实问题也并不大,莫川的解释虽然在理,还是多了几分强词夺理。
不过,这“强词夺理”在当前这幅楹联字迹不符的情况下,互相对比之中自然显得颇为有道理。
“不错不错,能从一幅楹联中看出这么深的东西,看来这位小伙子对这块研究很深啊!”丁老称赞道。
引得莫川都觉得不好意了,他算哪门子研究,只是机缘巧合误打误撞罢了。
“过度解读了吧?”有人开口质疑道。
“哎,这种程度谈不上过度解读。正所谓历史没有真相,那么我们怎么研究历史?当然不能仅仅依靠各类史料记载,很多时候都是依靠考古挖掘,进行推测。这位小伙子这番解读,看起来不起眼,或许对于铁保的研究就能提供了一条颇为不错的依据。当然啦,这前提是这幅楹联确实是明清之物。哦,对了这是谁的?”丁老解释道。
这丁老不愧是为人师表,这番不偏不倚的态度,说得颇为令人信服。
“我的我的。”郭成教连忙道。本来他还恼火买到了赝品,岂料莫川这番品鉴之后,却令他这幅楹联摇身一变多了几分道不明的历史韵味,更是收藏潜力大涨。
“原来是郭老板的,我建议啊,回头找个专门鉴定机构,用碳14检测一下,等有个肯定结果,这幅字大有收藏潜力。”丁老中肯的道。
“那是肯定的啊,哈哈,有老哥还有莫川兄弟的品鉴,我觉得这肯定是清朝的对联。”郭成教心中高兴,话带笑。
“哎哎,这幅字能给我瞧瞧么,我不碰就瞧瞧,难得碰到真品在眼前,不看看遗憾啊!”围观群众中有人喊道。
“当然可以!”郭成教哪有拒绝的道理,连忙让出位置。
顿时不少人挤过来仔细观看,誓要记下一些特征,回头万一也碰到真品,这不正巧捡漏么?
趁着众人围着对联品鉴,莫川和楚三笙等人退到一旁,聊些热乎话。
“莫川兄弟,真对不住啊,我之前还怀疑你来着,没想到水平这么厉害!果然是人不可貌相!”郭成教能屈能伸,向莫川表达之前怀疑的歉意。
第二十章逻辑(2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